自2020年秋季学期,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简称“文研院”)发起“近代中国的思想、制度与文章”系列论坛,聚集多学科研究者探讨“近代”,面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对象、方法,探寻近代中国研究在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真实联系,同时尝试与古典研究对话。此前举办的五场活动中,文研院邀请多学科学者在思想、制度、文章三个论域中进行密集、多维度的讨论,希望借此机会,引导重思百年来古今中西之变的内涵,从而通向一种更为开放而整全的“近代中国研究”。
2021年5月29-30日,本系列论坛第六场暨京港青年人文学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举办。本次活动由文研院与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联合发起,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陆胤、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崔文东共同召集,并由“京港大学联盟”提供支持。会议分设北京与香港两个会场,两地通过连线方式对话。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首都师范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等机构的20余位学者齐聚一堂,从不同角度切入,围绕“近代思想的物质形态与情感媒介”这一主题发表学术见解。
在京学者在文研院会议现场交流讨论
晚清以来西潮涌入,新思想层出不穷,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积累极为丰硕。在学术脉络内部的延展之外,新思想的萌生和传递,也有赖于外部的物质形态与技术手段。铅石印书、报章杂志、教材教案、电报电话、摄影相片、留声唱片等新载体的相继导入,由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气味等元素构成的感觉世界焕然一新,并反过来影响到思维方式的代际更迭。本次活动,18场专题报告在京港两地逐次开展。与会学者围绕物质媒介对思想转型的影响、“物质”与“情感”的互动、新媒介与新形式的限度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论坛开始前,香港方面召集人崔文东表示:“京港两地青年学人对思想文化史议题有着共同的兴趣,期待本次会议能够加强两地学术交流,在平等对话中共同成长。”北京方面召集人陆胤则指出:“会议主旨不仅关注物质形态,也更加希望能够打通思想史和文化史,进入内在情感的挖掘,内外兼修,共同培育更具深度的近代研究。”密集讨论之后,清华大学王东杰教授将自己受到的启发概括为三点:“一、物质为思想提供条件和可能性;二、复原物质和思想相互塑造的场景,才能更准确地捕捉历史脉络、扩展思想版图;三、物质透过语言尤其是比喻等媒介进入思想史,是值得深入挖掘的线索。”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主任程美宝教授则总结道:“会议报告涉及近代中国各式各样的情感,包括忠义、英雄崇拜、孤独、爱国革命的热情、诗意、亡国的恐惧等,不仅讨论情感的抒发,也涉及情感的克制;而如何将情感分析与不同媒介的独特性相结合,值得持续深入探讨。”
两地参会学者以视频连线方式合影
文研院秉承“涵育学术、激活思想”的宗旨,将继续举办跨地域、跨学科的一系列学术活动,加强京港学界的交流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