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7日至28日,应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邀请,东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生院高原明生(Takahara Akio)教授作为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主讲嘉宾,在线作了题为“中日两国外交政策分析:日本视角”和“中日关系:何去何从?”的两场精彩演讲。
第一场讲座由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王浦劬教授主持,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项目联席主任孙哲教授担任评议人。
讲座开始,王浦劬介绍了高原明生教授和孙哲教授的学术经历、研究领域和杰出成果,对他们贡献讲演和评论表示热烈欢迎。
高原明生作主题演讲
高原明生从比较视野出发,分析了政治精英关系与对外关系的关联性,据此分析了中日关系和各自对美关系,阐释了稳定的对外关系、民众对外交政策的态度变化等因素对于评估政治精英领导能力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高原明生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利益对于外交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分析外交政策制定过程时,需要高度重视经济界和相关利益团体的诉求。他从经济外交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日两国基于经济发展需要在外交关系方面进行的调适和努力。日本主张以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为主的国际贸易政策,以期实现经济繁荣,这一政策能够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和睦共处,共存共荣。
讲座的最后,从近邻外交角度,高原明生分析了中日两国近年来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提出了未来改善关系的建议。
孙哲评议
孙哲积极评价了高原明生的讲演。他认为,对于二战后的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国人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入了解,尤其应该关注日本的治理。他强调,中日两国外交关系的建设与发展,应特别重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日政府之间应保持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协调。他指出,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密切,由此,他对于中日关系的发展预期总体乐观,希望两国在今后的发展以协调与合作为基础,共同构建更加和谐的外交关系。
王浦劬对两位学者的讲演和点评进行了归纳。他指出,高原明生基于日本学者的视角,系统介绍了对于中日关系的看法。他的讲演使我们进一步意识到,需要进一步对外阐述和传播中国关于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观点和经验、中国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主张和政策思路,进一步增进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理解。王浦劬指出,在今天的国际格局中,中国、日本的对外政策等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相互作用的,从多边互动出发,可以更加深入地把握今天的国际关系。
王浦劬对高原明生的讲演和孙哲的点评表示由衷的感谢。
第一场讲演合影
第二场讲座由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徐湘林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黄大慧教授评议。
高原明生以“中日关系,何去何从”为主题,对中日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他介绍了研究中日关系的基本方法,强调在分析双方关系时,要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全方位地观察两国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应该遵循“原文主义”,更多地依据相关政策的原始文本。
讲座中,高原明生阐述了中日关系的分析框架,从国内政治、经济利益、国际环境中的安全与主权、国民感情的认识与认同四个方面着手,进行了中日关系的分析。他梳理了中日两国近年来关系的变化,列举了钓鱼岛、靖国神社等敏感问题对于中日关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分析认为,中日关系存在两个侧面,一是强韧的侧面,包含经济相互依存、文化与社会亲近感以及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二是脆弱的侧面,主要存在于历史问题、领土问题以及国民感情与认知领域。高原明生强调,中日两国需要合作强化两国关系的强韧侧面、管控和缩小脆弱的侧面,尤其应该注意安全、认识的差异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他希望中日双方能够进一步改善和发展公共外交,纠正信息不对称;通过人员交流,尤其是青少年交流,实现情感上的理解与融合;要以“和解与合作”为主旋律,构建两国的和谐关系。
黄大慧评议
黄大慧对高原明生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他积极评价了高原明生对中日关系的独特见解,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一是关于中日关系的研究方法,黄大慧认为,在国际环境中,中日关系受中美关系的影响,因此,需要考虑美主关系的实际情况;其二是关于近年来中日关系的梳理,他认为,中日关系改善不仅需要考虑首脑外交,还要考虑中国近年来对周边国家的政策;其三是关于未来中日关系,他认为,中日关系有很强的韧性,不仅在传统领域,在非传统领域也有很大的空间进行合作。黄大慧特别指出,2022年是中日建交五十周年,中日两国都需要对过去五十年进行回顾总结,为下一个五十年做好准备。
徐湘林对本次讲演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高原明生提出了中日两国国民情感的变化、民众情绪等值得关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更值得研究。黄大慧从中国学者的角度,对高原明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这些观点和看法,对双方的进一步理解都非常有意义。
与会师生与高原明生就政治成熟度的影响、日本外交中心转移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增进了相互了解。
第二场讲演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