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下午,“北大文科创新讲坛”第三讲举行。讲坛讨论主题为“透纳:风景画中的历史与神话”,主讲人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丁宁教授和哲学系张祥龙教授担任评议人。讲坛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和人文社科研究院联合主办,社会科学部部长强世功教授主持。
讲坛视频截图
在专题报告中,渠敬东聚焦于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的著名画家透纳,围绕透纳的历史与神话题材的绘画作品展开分析,阐释了透纳通过绘画所表达的对于世界历史和西方古典文明的理解。在他看来,透纳不止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思想家。如果从思想史的角度来重新理解艺术,艺术不止是一种技艺和表现,而是对于一个时代综合的、全景式的理解的展开过程。渠敬东便以此为视角切入,诠释透纳一生中的创作。
渠敬东在报告中详细解读了透纳的多幅画作。透纳将历史、神话、宗教作为一道自然的风景来呈现,而这种呈现带有人的思想和激情。通过《爆发中的维苏威火山》《海上渔夫》《巴米特尔湖及克洛梅克湖一角》等风景画的创作,透纳展现了他的自然观和宗教观,尝试从自然中体会神意。《霜晨》是透纳对于风俗的刻画,揭示了他所处时代英国思想中的“不安”要素。在《狄多建造迦太基》《迦太基帝国的衰落》《从梵蒂冈远眺罗马》《贝亚湾,阿波罗与女先知》等画作中,透纳描绘了古典文明,其眼中的历史总是呈现出辉煌和衰败相互纠缠的特征。在《尤利西斯嘲弄波吕斐摩斯,荷马的<奥德赛>》中,透纳重新回到元素来构建对神话的哲学解释。《退役后被拖去解体的“无畏号”战舰》《奴隶船》《雨水、蒸汽和速度——大西部铁路》等画作反映了透纳对于工业世界的隐喻,同时他还将上帝审判、末日、魔鬼、创世纪等圣经元素融入画作。在《金枝》中,透纳将科学技术指导下的世界视作巫术的时代,文明成为了魔法锻造的幻景。《日出,海怪》《洪水》等画作则展示出人类重回文明的创生根源。
渠敬东作主旨报告
丁宁、张祥龙分别对渠敬东的报告内容进行评议。
丁宁在评议中补充了关于透纳和18世纪英国的历史背景。丁宁认为,透纳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视觉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地位。18世纪的英国具有非凡的文化吸引力,艺术行业繁荣,而透纳正处于这样一个文化兴盛的时代。此外,英国在透纳的时代保留有大量的教堂废墟,给予了透纳特别的历史情怀。丁宁强调,透纳在绘画中采用各种方法呈现心中所想,其对于历史的情怀、对于神话的再重构和想象等使得他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研究对象。
丁宁评议
张祥龙的评议则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解读透纳的艺术创作。他注意到,有评论家认为透纳的创作特点之一是直接表现自然而非观察自然。观察是带有主体性的,而透纳追求的是一种摆脱了习惯的观察方式的纯感觉。从现象学的角度看,透纳的这种纯感觉是非对象化的。张祥龙还从西方美术中透纳等人的非对象性的绘画方式联想到中国的写意画,并与主讲人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张祥龙评议
渠敬东对两位老师的评议和观众提问进行总体回应。他认为,透纳的纯感觉画法试图采用一切手段来最好地表现此时此刻画家与自然的关联处,从而在自然与人之间实现对象性的双重破除,这和中国的写意画法有共通之处。渠敬东也关注到艺术的本质问题,他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和世界、心和物之间的共同创作。他还强调,研究艺术是一种自我教育提升,我们需要不断重返曾经的伟大艺术,如此才能真正回到自己。
强世功在结语中表示,艺术不止是技法与表达,而是一个思想与哲学问题,艺术的本质是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不同的文明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所以艺术又是一个文明的问题。中国的艺术家要回到文明的根源,而非追随西方的表达路径。希望北大文科创新讲坛为观众带来更多理论创新方面的思考。
附主讲人简介:
渠敬东,1970年生,199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的主要著作有:《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现代社会中的人性与教育》《自由与教育》(合著)、《山水天地间:郭熙〈早春图〉中的世界观》。即将出版《希望的谬误:论透纳》《风景的神迹——成渠斋藏透纳版画》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