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建设,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来构建国内统一、高效、畅通的市场体系,是我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国打破区域和行业壁垒、实现要素自由配置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基础。
2020年8月24日,总书记在《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在这一重要表述中,“畅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畅通”要求降低微观主体(企业和居民)的交易成本,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促进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有效合理配置。而实现“畅通”的关键途径,是实现要素市场化,突破要素流动的行业壁垒、地域壁垒,降低要素流动的成本。
2020年4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配置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其中提到了深化户籍改革、建立土地跨区域交易机制以及推进资本要素配置市场化等措施。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畅通资本、劳动、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充分流动,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消除流动壁垒。为此,必须有序引导和促进产业转移,尤其是促进东部产业向西部地区的转移;同时,通过户籍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产权交易体制改革、反行业垄断等制度措施,打破要素流动的区域壁垒和行业壁垒,畅通国内要素循环,打造统一、有效的国内市场,此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所在。
目前,我国在畅通国内循环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体制性的、政策性的障碍,这些障碍,极大地提高了要素流动的成本,这对于我国的长远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如在户籍制度方面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极大地妨碍了人力资本在城乡之间、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合理有效配置,当前各地方政府在引进人才过程中实施的各种创新型制度安排,对传统户籍管理体制提出了强烈的变革需求。未来户籍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之间人力资本的双向流动和不同地域之间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从而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大人才支持。
再如在金融(资本)要素方面,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多层次银行业市场为资本要素的流动提供了积极的支撑,然而资本市场的主要聚集地域在沪深等南方沿海地区,同时银行业市场在我国不同地域的市场化程度和信贷可及性亦有着极大的差异,中西部地区银行业市场发展明显滞后。2021年9月2日,总书记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提出“我们将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提出加强北京证券交易所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不仅使众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从而与沪深资本市场形成差异化的制度安排,而且在地域上对北方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和资本集聚形成更广泛的辐射效应,有利于金融资本要素克服地域壁垒和产业壁垒而实现更优化的配置。
除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要素之外,土地也是重要的市场要素。笔者在福建沙县考察过当地的农村产权交易所,这些地域性土地产权交易(土地流转)机制为农村土地要素的合理配置、为农业产业转型、为农民工合理流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样的农村产权交易所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全国推广。
数据也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重要要素之一。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创建高效的数据交易平台,完善数据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经济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
总之,通过户籍制度改革、通过资本市场创新、通过土地和数据等要素产权交易市场构建,进一步深化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使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和数据等要素的自由合理配置,从而构建统一畅通的国内市场格局,是我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者简介
王曙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农村发展与扶贫、中国发展战略和国有企业改革等。王曙光先后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已出版经济学著作《维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论》《中国经济》《中国扶贫》《中国农村》《中国论衡》《中国方略》《问道乡野》《普惠金融》《天下农本》等三十余部,发表经济学论文百余篇,并出版散文集《燕园拾尘》《燕园困学》《燕园读人》《燕园论艺》以及中国哲学著作《论语心归》《老子心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