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6日,由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中馆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市、广东省、山东省、福建省、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主旨发言。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王博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教授主持会议。
会议现场
王博致辞
孙熙国主持
王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标识性概念。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的部署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需要认真学习贯彻、不断丰富发展。
学者发言(从左至右、从上至下:顾海良、韩庆祥、丰子义、艾四林、秦宣、仰海峰)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顾海良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系统全面,包含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文化发展道路、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化条件下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等内涵。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是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的统一。
中央党校原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一级教授韩庆祥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明了新的文化生命体和新的文化使命。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体”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魂”是马克思主义,“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文化使命是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把握新的文化使命,要以新的文化生命体来掌握思想和文化的主体性,掌握文化领导权。
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丰子义从历史维度梳理了“两个结合”的发展脉络,论述了“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又一次思想解放”。从文化发展的“体”和“用”的角度来说,“第二个结合”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的新元素,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禁区,打破了西方中心的束缚,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的历史难题。
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指出,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需要坚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突破主客、主从、体用的这种解释中西文化关系的框架,巩固文化主体性,增强中华文化对外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守好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此基础上实现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注意防止三种错误倾向:一是在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时只讲中国化忽视时代化的倾向,二是在讲“两个结合”时只讲“第二个结合”忽视“第一个结合”的倾向,三是在讲“本来”和“外来”的关系时只讲“本来”忽视“外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更需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思想方法。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化主体性密切相关。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有其文化的主体性,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需要加强和巩固中国文化主体性。同时,要用新概念、新思想,推动知识体系创新,进而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
学者发言(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孙存良、陈志刚、陈胜云、陈金龙、张凤莲、薛秀军、代玉启、许宝友)
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存良指出,“两个结合”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两个结合”夯实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坚实根基,“两个结合”确保了党的理论创新的人民立场。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使党的创新理论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陈志刚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坚持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以此来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规律认识达到新高度。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陈胜云指出,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主要体现在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传统优秀文化与传承的发展规律,弘扬革命文化的基本规律,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性的规律。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指出,文化自信的特点是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的统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统一,历史、现在、未来的有机统一,民族立场与世界情怀的统一。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信。
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凤莲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着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题,包含文化力量论、文化使命论、文化价值论、文化主体论、文化策略论等内容。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薛秀军指出,作为具有自身文明特性的中国,其现代化不能抛弃和割裂自身悠久文化传统和丰厚文明积淀或者复制其他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和文明形态,只能在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明积淀的基础上去探索和开辟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和文明形态。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代玉启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落脚点在于培育新人,文化的本质就是以文化人。我们今天进行文化建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目的是为培育能够担当实现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思想保障、激发精神动力和提供有利的文化条件。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编辑部主任许宝友指出,经济是历史的骨骼,政治是历史的血肉,文化意识是历史的灵魂,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深厚的历史自信、开放包容和守正创新中建设中华现代文明。
孙熙国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原理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和中国实践的学问和学科,也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和解决世界问题和世界实践的学问和学科。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思想方法,这一思想方法解决了如何进行综合创新这一世纪之问,是对综合创新法、抽象继承法和批判继承法的继承和发展。
在会议总结阶段,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韩毓海教授指出,文化是生命的有机体,文化要在交流互鉴中创新发展。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积极推进文明交流与互鉴。
韩毓海总结
本次研讨会紧紧围绕如何正确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如何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方法与意义,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如何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如何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做到“两个结合”、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合影